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

黃毅力 CEO實戰手記:處理親子糾紛

我有一位朋友,已68歲,老來得子,兒子正在美國就讀大學二年級,在Term break(學期休假)期間希望在美國當暑期工,藉此融合當地文化和學好英文,但父親卻堅持孩子要回來香港。他們在長途電話的交流中,兒子說父親不講理,父親則說:「我要你回來便回來,這是命令!」他們在一個極不愉快的情形下完成對話。

我跟他們在晚飯上巧遇,說起這件事,兒子堅持說:「我不滿,因為父親無理。」但父親卻說:「我是你父親,我要你回來便回來!」我對這件事的看法是:「孩兒有理,父親有情」,情與理在家中,永遠是「親情行先,理由行後」。可惜的是,父親不懂得也不願意說:「因為我很想念你,希望大家可以共享天倫。」

父母們處理與孩兒之間的糾紛前,要明白「何謂情與理」?在外工作,絕對可以說道理,在家中的話,只可以說情,兩者不能混淆。孩兒做錯了,你不應說:「你不對,我才對。」不能以為自己有較多的人生經歷,身份是他們的父母,便能告訴他們:「我食鹽多過你食米,所以你要聽我說,不是的話,你將來便沒有好路可行。」這種說話的方式,只會驅使孩子們變得更不愉快,對你有所抗拒,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,變得更加困難,還有,切忌把兒女跟其他家庭的孩子作出比較。面對孩兒的提問時,父母應先聽後講,不能武斷及主觀地,批判他們對或錯。

父母們只可運用同理心,一個「人間有情」的心,去包容他們的錯誤,因為年輕人犯錯是必然的。從年輕人角度來說,如果他知道何謂對與錯,這樣,就不用你教了,對嗎?許多時候,父母跟子女的衝突,出於期望與現實不相符:子女期望的,是父母會說情,關愛及包容他們,特別是當他們闖了禍,犯了錯,他們會覺得「我是你的兒女,所以你要包容我和支持我」;而父母期望的,就是子女將來會成功,出人頭地,不會再重複自己曾經做錯的事情。父母與子女間的衝突起因只有一個,就是觀點與角度的分別。

對待子女及自己關愛的人,切忌用批判的方式唾罵或體罰他們,毀滅孩子的自尊心,只要一句話;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,所以請你多口下留情。當你勸告孩子時,若不顧及他們的自尊心,那麼再好的言語都沒有用的。嘗試用分享,包容的方法會更好。有些時候,明知他們會犯錯,也請讓他們錯下去,我們只可從旁提點、提點,再提點,總有一天,他們會明白父母的心意。如果孩兒領悟力高的話,在你提點過程中,他們已經可以立刻「回頭是岸」。

姑勿論孩兒們會否改變,希望你們謹記:父母與子女關係是一生一世的,所謂「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」,如何去面對,用甚麼方法去培育,將會影響你們將來的關係。作為父母,切忌隨便動氣,請專注用情和關愛。父母希望為孩子建立的不是金山銀山,而是一條孩子自己有能力挖掘探索成功「寶山之路」!該抱持怎樣的生活學以及親子關係的態度,才能建立屬於自己與父母成功的人生關係旅程。最後,這六集的《創意育兒系列第二輯》已經完結,如果有需要的話,歡迎隨時發電郵向我索取。

黃毅力
(逢星期二、三、四刊登)

2008年10月14日 星期二 都市日報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