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2月1日 星期日

推動救市困難 股市見好就收

美國每天幾乎都有經濟和企業的壞消息,領失業金人口創新高、新屋銷售創新低及多家大型企業盈收亮紅燈,打擊着民衆對經濟前景的信心。二○○八年第四季美國國民生產值(GDP)下跌3.8%,幅度是近廿六年之最。各地方政府財政短絀,被迫削減開支,公務員面臨“下崗”境況。加州是全美國第一大州,已下令二月起部分政府機構每月關閉兩天,公務員放無薪假期,變相減薪。華爾街已裁掉四分之一的員工,更惡劣的環境仍在後頭。聯合國有關機構估計,今年底前全球可能因這次金融海嘯導致5,100萬人失業。金融海嘯對實體經濟造成重創,實體經濟又反過來衝擊金融系統,兩者互相傳染,已形成惡性循環。

解決辦法充滿爭議

目前美國銀行界有如驚弓之鳥,即使有豐厚資產作擔保也不容易借到錢,經濟活動如何能擴張?雖然美國政府絞盡腦汁挽救金融體系,暫時穩住崩潰的困境,但銀行仍未能重新正常借貸,一日不解決這個問題,要經濟復甦和股市重拾升軌,實在是遙遙無期。現時逐漸能夠凝聚到共識主要有兩個解決辦法,其一是政府直接購買銀行股份,甚至把銀行國有化;其二是設立“壞賬銀行”,收購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,把毒瘤從金融體系中徹底移除。但是無論是哪一個辦法,都要動用納稅人大量的金錢,而且在政治、財務和道德等層面都充滿爭議。

去年布什政府推出的七千億美元挽救金融業,原意是用作實施“問題資產救助計劃”(TARP),收購銀行不良資產,後來在各方面壓力下,最後採取了歐洲國家的做法,直接購入銀行股份,無疑這是穩定金融市場最快捷的手段。歐洲國家甚至把一些大銀行收歸國有,美國政府也把全國最大的住房按揭公司房利美和房貸美接管,實際就是國有化的行動。銀行得到政府注資入股或被收歸國有,對存戶存款有保障,起碼不會觸發銀行倒閉潮,對實際買單的納稅人來說也比較公平。因為政府大多數以優先股形式入股銀行,在銀行向其他股東派發紅利前必須先向政府派息,並限制高管人員薪酬和分紅水平,因此社會的反彈力相對較小。

然而,這個方法卻不足令銀行界恢復正常的貸款業務,大量呆滯賬掛在資產負債表上,銀行的包袱仍然很重,不敢放心借貸,更難言提高利潤。中小企業和個人借不到錢,經濟就難以復甦。

填補貪婪財務黑洞

越來越多的美國財經專家,包括為銀行存款提供保險的FDIC機構主席貝爾,都贊成設立“壞賬銀行”,認為最終必須由政府出資和發行債券去收購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,徹底地把毒瘤從金融系統中割掉,才能真正恢復銀行業的正常借貸業務。其實,“壞賬銀行”的概念並不新鮮。在加入世貿以前,中國為處理銀行的呆壞賬就積累了大量經驗。不過,美國目前面臨的困難更為巨大,除涉及的金額十分龐大,政府所收購的是私人企業和個人資產,以納稅人的金錢去填補華爾街因貪婪造成的財務黑洞,爭議就十分巨大。特別令人困惑的是,很多缺乏流動性的資產,根本難以作出公允的估值,那些CDO和CDS究竟值多少錢?沒有人知道。主觀隨意性和酌情權太大,很容易就成為腐敗的溫床,民衆十分擔心政府以過高的價格收購銀行的“有毒資產”。

人們以十分疑惑和不信任的眼光,注視着華爾街中人的所作所為。金融海嘯令美國大多數金融機構虧損嚴重,大小企業股價狂跌七八成以上,但是華爾街去年分發紅利仍達184億美元,雖然比上年減少了44%,仍高踞歷史上第六位。華爾街頂級銀行家和交易員一般年薪約25萬美元,其他收入多來自分紅和奬金,近年不少CEO年收入超過5千萬美元。華爾街金融專才是天之驕子,大多數企業用收入的一半去支付這些“天才”的薪酬,在好時年也就罷了,在如今的惡劣環境實難為人接受。一方面向政府和納稅人要求救援,一方面卻採取自肥奬賞措施,完全是一種輸打贏要的做法。

華爾街能共度時艱?

難怪新任總統奧巴馬怒氣衝衝高調批評華爾街,斥責金融業高管領取過份報酬的行徑,是極端的“可恥”、“駭人聽聞”、“極不負責”。他要求華爾街那些向政府求助的人要表現出一些自制、表現一些紀律、拿出一些責任感,去共度時艱。話雖如此,單靠華爾街“肥貓”們的自律,恐怕效果不大。在這種惡劣和複雜的環境下,任何救市方案要順利通過和有效執行都是困難重重,股市也不會在短期內重拾升軌,在低點細細注大大聲玩些少,有些利潤就收手,仍是眼前最佳策略。

容永剛

沒有留言: